傳道書七章: 15 有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有惡人行惡倒享長壽,這都是我在虛度之日中所見過的。 16 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過於自逞智慧,何必自取敗亡呢? 17 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何必不到期而死呢? 18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因為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
這句「義人行義反致滅亡」是不是有些讓人無語啊?但是我們又確確實實地在世間看到一些像是這樣的例子,有的好人真的是不長命啊,我們也在某些追悼文中看到如此的句子「這樣好的人,這個世間不配擁有!」好像也就是在回響這樣的事情。
所以智者就歸納出了兩句勸勉的話:叫人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自逞智慧,並說這樣的事和人是自取敗亡的;並且也要人不要行惡過分,也不要為人愚昧,並說這樣的人可能會不到期而死。我們可以理解智慧的傳道人要人不要行惡、不要愚昧。因為頑固的惡人,不要說老天想要早一點把他給收了,就連我們都想詛咒他不要活得太長、不是嗎?
但是叫人不要行義過分,也不要自逞智慧就比較難以理解了,並且還是自取敗亡,那又是為什麼呢?當然、不要自逞聰明這句話我們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都不喜歡賣弄聰明的人,並且如果有人太過於聰明,那麼他周圍的人可能都會提防他。
王者都不喜歡有後起的人會威脅到自己的王位,這其中就包括特別有智慧的人。這就導致許多真正有大智慧的人、都表現出自己是追求退隱的、寄情於山水,對世間的金錢和權力毫無慾望;一方面可能真是如此,腦子裡的活動都那麼精采了,只要生活足夠了,何必再去追求世上那些糟七烏巴的事情呢?大自然的和諧也是可以為我們忙碌的腦子帶來我們所需要的和平和與安寧啊。
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出於智慧的考量了,退隱山林可以打消一些人對他們的顧慮,他們的智慧讓他們明白這是很好的自保之道,自古以來那些急著為王者供獻智慧的人,又有多少有好的下場?如果他們都不能、那我為什麼還要去淌這樣的渾水呢?
而行義過分那就有收買美名的嫌疑了,在戰國時代的四公子,不論是齊國的孟嘗君或是趙國的平原君,他們都是明顯的有收買美名的事蹟,其實在當時他們的國君也並不是不明白這一點,只是礙於他們的名聲,他們的國君也是需要仰賴他們的,但是不能不說他們也是對此是有所忌憚的。
以色列當中也有大衛的兒子押沙龍,他也曾經在王宮前面的那條路上聽取百姓們的訴求,並且為他們作出裁判、或是指揮官員就解決他們的問題,儼然就當他自己已然是王那樣;這樣的野心外漏也引起了大衛臣子們的警覺,並向王作出警告。
那麼沒有政治野心的行義呢?比如說是賙濟窮人、幫助孤寡,但是如果是故意行善、甚至是高調的行善,那麼還是有收買美名之嫌;在台灣有慈濟的人員、他們行善是為了積功德;有人就批評他們急急忙忙的到了遭難之家,其實心裡是歡喜的,因為他們可以花一點錢就為自己買到功德。
更有佛教徒說佛祖可以割肉喂鷹,說這是善的更高表現,要高過耶穌的善。但是如果真是如此的話,撒但可以找來一堆鷹、關起來餓上它們幾天再送到佛祖那裡去,如果是那樣的話,那麼佛祖還會剩下些什麼呢?所以即使是行善也不能是刻意為之、過度為之。
最後傳道者說: 你持守這個為美,那個也不要鬆手,意指人應該行義、但不要過分了;行惡是可以的(這個需要再解釋),但是不可以行惡太過,傳道者說敬畏神的人必從這兩樣出來。這是因為太過於行義的人、就會想要依靠自己,明白自己也行了惡的人才能夠悔改依靠神,原來在舊約時代的傳道者就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