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唯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傳道書 2: 25 ~ 3:15
25 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 26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唯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https://youtu.be/24MARv8M3DQ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唯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傳道書 2: 25 ~ 3:15
25 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 26 神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唯有罪人,神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神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
https://youtu.be/24MARv8M3DQ
惡人與義人 (箴言簡介 40 )
因為惡人終不得善報,惡人的燈也必熄滅
箴言 24:15~ 34
15 你這惡人,不要埋伏攻擊義人的家,不要毀壞他安居之所。 16 因為義人雖七次跌倒,仍必興起,惡人卻被禍患傾倒。 17 你仇敵跌倒,你不要歡喜;他傾倒,你心不要快樂。 18 恐怕耶和華看見就不喜悅,將怒氣從仇敵身上轉過來。 19 不要為作惡的心懷不平,也不要嫉妒惡人。 20 因為惡人終不得善報,惡人的燈也必熄滅。 21 我兒,你要敬畏耶和華與君王,不要與反覆無常的人結交。 22 因為他們的災難必忽然而起,耶和華與君王所施行的毀滅,誰能知道呢?
23 以下也是智慧人的箴言。審判時看人情面是不好的。 24 對惡人說「你是義人」的,這人萬民必咒詛,列邦必憎惡。 25 責備惡人的必得喜悅,美好的福也必臨到他。 26 應對正直的,猶如與人親嘴。 27 你要在外頭預備工料,在田間辦理整齊,然後建造房屋。 28 不可無故作見證陷害鄰舍,也不可用嘴欺騙人。 29 不可說:「人怎樣待我,我也怎樣待他,我必照他所行的報復他。」 30 我經過懶惰人的田地,無知人的葡萄園, 31 荊棘長滿了地皮,刺草遮蓋了田面,石牆也坍塌了。 32 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著就領了訓誨。 33 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著手躺臥片時, 34 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你的缺乏彷彿拿兵器的人來到。
https://youtu.be/yDt-B2du0b4?si=eKL02IJvj5w_QIiI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4 被神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 5 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正如你們知道,我們在你們那裡,為你們的緣故是怎樣為人。 6 並且你們在大難之中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領受真道,就效法我們,也效法了主,
保羅告訴在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們:你們是被神所愛的弟兄啊,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是的,基督徒就是這樣的,我們就是被揀選的,在教會裡面有無數次原本是這樣告訴我們的;但是我們在教會裡面也看過形形色色的人,難道就沒有不是被揀選而是自己混進來的嗎?
如果你要是這麼較真的話,那麼這我也真的不敢掛這樣保證,就算是保羅在說這話的時候都是說我知道,並且有一個解釋的原因,他說:因為我們的福音傳到你們那裡,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全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
他說這話,其實是要強調這個揀選不單單是給猶太人的。猶太人的被揀選是眾所周知的,從創世紀開始講到亞伯拉罕,就有明白的證據說神要揀選你們;到了出埃及記,神更是明說你們要做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神。
那麼對於帖撒羅尼迦人呢?還有我們華人呢?我們也是被揀選的嗎?保羅在這裡所知道的,並不是每一個受洗的基督徒都是被揀選的,而是他知道非猶太裔的外邦人基督徒也是被神揀選的,因爲福音並不是隨意亂傳的。
保羅這話如果再早說個一百年,在主耶穌基督來以前就說出來的話,那麼他就是一個大逆不道的猶太人。但是福音的傳遞並不是任何人的隨意行爲,當保羅和巴拿巴還在安提阿教會的時候,有數位先知受感同說話,要差遣巴拿巴和保羅(當時還名叫掃羅)出去傳福音。這事被記載在使徒行傳13章裡面。
在此同時,聖靈還差遣使徒彼得,讓他到外邦人義大利營的百夫長哥尼流的家裡,對他們傳講耶穌的事蹟。彼得還在講著,並沒有起意要使他們信主之前,聖靈就降在那些外邦人的身上,他們就受了聖靈的洗;然後彼得才給他們施洗,那是跟隨聖靈的腳步。
所以福音傳到帖撒羅尼迦,這個當時的希臘第二大的城市,並不是因爲傳道人當中出了幾個能講希臘語的傳道人,他們就把神國的道自己給翻譯翻譯就往希臘傳,並非如此;當時所有傳福音的行動都是受聖靈的差遣;而且不但有差遣的,還有禁止的;正是因為這樣,保羅深知福音傳到帖撒羅尼迦乃是因爲神也揀選希臘人。
希臘人本來是被禁止的,時候到了,就被揀選允許了;同樣的,保羅在那時本來欲往東方傳福音,但是被聖靈禁止,但是終於到了近兩千年後,我們的先輩也得了福音,也被揀選了;因此如今華人也是被揀選的。
然而不論是希臘人或是華人,我們雖說如今都是被揀選的,但是在一個民族之中也不是人人都是信主的,這是怎麼說的呢?所以在民族的被揀選之外,個人還要單獨的受揀選。而個人又是怎麼受揀選的、我們又怎麼知道是受揀選的呢?
答案還是聖靈的工作。人要信主不是因爲被人用言語說動了、有傳道人連說帶騙的被拉入教會;比如說會有人宣傳信主的種種的好處、就讓人相信了,只要入了教拜了主,便可以得到種種的好處,因此而入了教;
人要是真信,是因爲聖靈的工作激起了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真心奉耶穌基督爲主;有的時候也可能還見證了神在我們的身上,或是眼前展現了祂的權能,那樣我們便不得不信。我們可以這樣說:凡是受聖靈感動而信主的,那便是被揀選的了。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2 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 3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地記念你們因信心所做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
在這裡保羅講到了三樣事、是聖徒在神面前是值得被提及的,那就是 「工夫、勞苦、以及忍耐」保羅也為此,在他的禱告中為聖徒們紀念每個人在這方面的特質。可見我們在信主之後並非是毫無分別,而是會有不同的表現是值得被提及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普通的工夫、勞苦和忍耐。保羅所說的工夫就是所做的工,而且是為信心所做的工。在聖徒當中會有農夫、木工、皮匠與其它的從業人員,他們每一個人都會作某些工夫,但那些事不在被紀念之列,乃是要為了信仰而作的工夫才會被紀念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在於辛苦的去傳教,盡心的去教導,努力的去牧養。這些是不是工作呢,是的,並且也都是和信仰有關係的;不但如此、也會有神所賜的恩賜來幫助我們成就這些事工,所以這些都是真工夫,也是要花上工夫的。
但是如果我們所信的不真,那麼這些工夫還有什麼價值呢?那麼這些工夫便毫無價值,也不會有人紀念我們,所以這樣的工便是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必須要有信心、在信仰裡面才有價值被紀念。
那麼什麼是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呢?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都賜給我們,這是神的愛。神愛世人也愛世界,愛世上的萬物,所以天上飛的鳥不種也不織,神也沒有餓著他們也沒有凍著他們,神對人也是愛,也願意照顧那些困苦的人。
但是神不一定親自動手,神也使用人來照顧某些在困苦中的人,於是神就將愛放在人的心中,讓人來做這愛心的工作。此種工作多半不需要什麼恩賜,像前面所說的信心的工夫那樣,而所行的很多都是勞苦,像是照顧人,幫助人等等的。這些就是因愛心所受的勞苦。
那麼最後什麼是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呢?忍耐是一種特質,有的人能夠忍耐,在夏日炎陽下揮汗工作,或是上班996也不出怨言,這些都是忍耐的特質;當然既然有的人能夠忍耐,也會有不能忍耐的人。
然而那些忍耐的原因不同,有的是為了掙一份錢,有的是不讓家人失望,獅子和老虎能夠蹲伏獵物也是忍耐、為得是捕獲得一份口糧;忍耐是為了某種目的,那麼各種忍耐的回報就各有不同,但是那些並非是為了主耶穌基督,主也不會為這些忍耐買單。
為了主耶穌基督的忍耐可能表現在各種方面,在遭遇到世人恥笑時也不以為侮,有時我們也不見得有口才和知識來辯駁人們的恥笑,那我們至少還有忍耐,也不動搖我們的信仰。這是其中的一種忍耐。
當然還有更大的忍耐,也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要有的忍耐,就是要等待主耶穌基督的再來。要知道我們所信的是在世人眼中都是看不到的,而且主所告訴我們的公義在地上也不見能夠實現,我們都還在等待主的再來。
對於多數的人,這忍耐是要持續到一生之久的,我們是要持續的有信心,不放棄不失望,一直盼望主的再來;所以願主的國度降臨、願主的旨意成全。
帖撒羅尼迦前書一章:1 保羅、西拉、提摩太,寫信給帖撒羅尼迦在父神和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願恩惠、平安歸於你們!2 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禱告的時候提到你們,
我們要開始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查經,其實帖撒羅尼迦書和保羅的其餘幾部教會經書的差別並不大,都是教導聖徒們在信了主、入了教會以後,也並非就此一舤風順,等著上天堂;而是在生活中,還是有需要留心注意的地方。
當然我們讀經也不是抱著一個目的在讀的。要知道,保羅是深深認識基督的,他所寫下每一句話,不論是有心或是無意的,都可以讓我們在某方面更認識基督,知道一些祂工作的方法,或是明白聖徒會如何的經歷祂。
那麼別的就不再多說了,讓我們現在就來看保羅是如何的寫這封書信給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的。保羅在一開始就列出了幾個與他一同在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同工。同工的名字有西拉與提摩太,都是在其它經書中常出現的老朋友了。
其中提摩太我們都知道是保羅屬靈的兒子了,他與保羅的年紀相差比較大,像是父子了。而西拉則是與保羅的年紀相訪,他們在保羅的第二次宣教之旅時同行、還一起蒙難,被一同的下到監裡,大家一定記得他倆在夜間還一同歌唱讚美神,並且得而被神震動監獄而援救。
保羅和這倆位同工同樣的關心帖撒羅尼迦教會,於是保羅就將他倆的名字都加了上去,他們寫信的對象是教會,是在父神裡且也是在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而教會和聖徒都必需如此,必需在父神和主基督裡才能是真教會。
那什麼是在父神裡和主耶穌基督裡呢?我們就要以信實,將自己的生命和主以及父神建立合一的關係,我們要成爲基督與父神的一部份,就好像是祂身體的一部分,並且不能自由的跑到祂的生命以外。
那可能有人要問:什麼又是跑到祂的生命以外?保羅在哥林多前書6章當中曾經舉了一個生動活潑的例子,那就是問:我們的身子乃是基督的肢體,那我們可以將基督的肢體作爲娼妓的肢體嗎?保羅說斷乎不可。同樣的,當教會有了資本以後,我們可以經營妓院或是煙館嗎?
聽到這個,我們會說當然不可;但是若是用這些資本與場地,來經營麵包店與書店嗎?聽到這樣的問題我們恐怕會猶豫一下。其實這和經營的內容並沒有什麼問題,我們只要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是耶穌在此,祂會這樣做嗎?
如果經營麵包店和書店所為的就只是為了傳福音,比如說因為要規避某些監管的法律,那麼主也可能會這樣做的;但是如果是實在是為了營利,那麼就不要再騙自己或是牽連什麼藉口了,那就不能算是在主裡面了。所以是不是在主裡面,我們也無需騙自己了。
那如果教會和信徒是在主裡面的,那麼保羅的禱告也是為這樣的弟兄和姊妹而行的。他祝願這樣的人可以得著恩惠與平安,這恩惠與平安是從主所賜的。讓我們在面對現實的生活時,能夠得著額外的幫助,特別的保守。
因著我們的主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他不但有權柄這樣做,並且他也樂意這樣幫助我們。當然這前題是,他願意將這恩典賜給那些在他裡面的人。
以斯帖記九章:17 亞達月十三日行了這事,十四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 18 但書珊的猶大人,這十三、十四日聚集殺戮仇敵,十五日安息,以這日為設筵歡樂的日子。 19 所以住無城牆鄉村的猶大人如今都以亞達月十四日為設筵歡樂的吉日,彼此饋送禮物。
20 末底改記錄這事,寫信於亞哈隨魯王各省遠近所有的猶大人, 21 囑咐他們每年守亞達月十四、十五兩日, 22 以這月的兩日為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在這兩日設筵歡樂,彼此饋送禮物,賙濟窮人。 23 於是,猶大人按著末底改所寫於他們的信,應承照初次所守的守為永例。 24 是因猶大人的仇敵亞甲族 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殺害猶大人,掣普珥,就是掣籤,為要殺盡、滅絕他們, 25 這事報告於王,王便降旨使哈曼謀害猶大人的惡事歸到他自己的頭上,並吩咐把他和他的眾子都掛在木架上。
26 照著普珥的名字,猶大人就稱這兩日為普珥日。他們因這信上的話,又因所看見所遇見的事, 27 就應承自己與後裔並歸附他們的人,每年按時必守這兩日,永遠不廢。 28 各省各城、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紀念遵守這兩日,使這普珥日在猶大人中不可廢掉,在他們後裔中也不可忘記。
29 亞比孩的女兒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以全權寫第二封信,堅囑猶大人守這普珥日。 30 用和平誠實話寫信給亞哈隨魯王國中一百二十七省所有的猶大人, 31 勸他們按時守這普珥日,禁食、呼求,是照猶大人末底改和王后以斯帖所囑咐的,也照猶大人為自己與後裔所應承的。 32 以斯帖命定守普珥日,這事也記錄在書上。
10:1 亞哈隨魯王使旱地和海島的人民都進貢。 2 他以權柄、能力所行的,並他抬舉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豈不都寫在瑪代和波斯王的歷史上嗎? 3 猶大人末底改做亞哈隨魯王的宰相,在猶大人中為大,得他眾弟兄的喜悅,為本族的人求好處,向他們說和平的話。
在亞達月的十三日的殺戮日之後,亞達月的十四日就是慶祝的安息日,對於書珊城的局民而言,那就是十五日,因爲他們進行了兩天的殺戮。殺戮值得慶祝嗎?當然不應當,但是在逃過了這殺戮之後,劫後的餘生就值得慶祝。
這不是我說的,真的要看21、22兩節,經文上就說末底改寫信給遠近所有的猶大人,要他們每年守著亞達月的十四、十五兩日,他們所紀念的是:猶大人脫離仇敵得平安、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不是紀念殺戮或是得勝,而是紀念劫後的平安。
他們是如何慶祝的呢,重要的有幾個點,他們要在那兩日設宴歡樂,要彼此饋送禮物、食物,並賙濟窮人。如果是我們華人,可能剛開始過節的時候還會嚴格的遵守,但是過了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將之簡化。
比如說我們過中秋節,本來是要闔家團圓、賞月喝酒並吃那種有餡的餅,到後面我們就專心在月餅上面,其它的就算了。如果將這個節放在我們中間,那我們就一定會設宴吃喝,送禮物,這些都可以,但是賙濟窮人嘛,可能就有人會做有人不會做。
然而猶太人可不一樣,他們要慶祝這個日子,這兩日又叫作普珥日,要設筵歡樂,彼此饋送禮物,並要賙濟窮人,每一項都要照作,因爲這是寫在聖經上的,他們如今都還遵守著,每年到這個時候,都要再頌讀經書,也就是以斯帖記,也會再敘述一遍這個普珥日的慶祝方式,一定是包含有賙濟窮人。
那爲何這兩日要叫作普珥日呢?這可不是我們所喝的普洱茶的普珥,那是因爲仇敵哈曼設謀要殺害猶大人,曾經掣籤,這個籤又叫普珥;當時哈曼覺得這事能成,於是就設此計謀,沒有想到這是耶和華所定的計劃,於是這日子就叫作普珥日。
是的,到如今近三千年之後,猶太人還在慶祝普珥日,他們公開的慶祝這個節日,有的地方還會在歡樂的氣氛中舉行遊行,有的人會在遊行中戴上面具或者是角色扮演;不可少的就是要朗讀,或是以演出的方式來重現以斯帖記,來紀念以斯帖和末底改的事蹟。
還有一個習俗有點像是我們的月餅,那就是說他們會吃一種特殊的三角形的、有餡的餅,叫作哈曼的耳朵,這就是以斯帖記的全部,2025 年的普珥日剛好就是在陽曆的 三月的13,14兩日,讓我們與以色列人一同紀念他們的劫後終得平安。
以斯帖記九章:1 十二月,乃亞達月十三日,王的諭旨將要舉行,就是猶大人的仇敵盼望轄制他們的日子,猶大人反倒轄制恨他們的人。 2 猶大人在亞哈隨魯王各省的城裡聚集,下手擊殺那要害他們的人。無人能抵擋他們,因為各族都懼怕他們。 3 各省的首領、總督、省長和辦理王事的人,因懼怕末底改,就都幫助猶大人。 4 末底改在朝中為大,名聲傳遍各省,日漸昌盛。 5 猶大人用刀擊殺一切仇敵,任意殺滅恨他們的人。 6 在書珊城,猶大人殺滅了五百人; 7 又殺巴珊大他、達分、亞斯帕他、 8 破拉他、亞大利雅、亞利大他、 9 帕瑪斯他、亞利賽、亞利代、瓦耶撒他, 10 這十人都是哈米大他的孫子、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兒子。猶大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
11 當日,將書珊城被殺的人數呈在王前。 12 王對王后以斯帖說:「猶大人在書珊城殺滅了五百人,又殺了哈曼的十個兒子,在王的各省不知如何呢!現在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還求什麼,也必為你成就。」 13 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求你准書珊的猶大人明日也照今日的旨意行,並將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在木架上。」 14 王便允准如此行。旨意傳在書珊,人就把哈曼十個兒子的屍首掛起來了。 15 亞達月十四日,書珊的猶大人又聚集在書珊,殺了三百人,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 16 在王各省其餘的猶大人也都聚集保護性命,殺了恨他們的人七萬五千,卻沒有下手奪取財物。這樣,就脫離仇敵,得享平安。
終於到了兩個命令都要執行的那一天,亞達月(也就是十二月)的十三日。兩個命令都送達了,人們也都知曉了,那麼人們會怎麼做呢?如果去擊殺猶太人,可以擄掠他們的財產,他們的財產可是不少啊,並且行這事是合法的,不會被追究。
但是猶太人呢,那是一定是遵守第二道命令了,他們聚集在一起,因爲預計一定會有魯莽的混不吝,或是不太顧及後果的愚妄人,還是會想著胡鬧一番,賭一把的心態:到了那一天提了刀就去賭一把的。
這些人可能來到猶太街或是猶太人的集子,放眼看去:我的乖乖!連防護的牆和壘寨都搭起來了,好幾個猶太大漢手持大刀,站在入口處戒備;再往內看,有更多的人帶著兵器在那裡預備著,這可不是龍潭虎穴嗎?還真不敢殺進去。
再往外間更遠處一看,果然看到有官府的人在此,上去和他們打聽點消息吧。對方看了你一眼,見你手持兵器,上來第一句就叫你「回去吧!在這裡撈不到好處」並且解釋這個命令是有兩條,你若想殺猶太人,猶太人殺你也是白殺。
那官府在這裡幹什麼呢?你糊塗啊,第二道命令乃是當今丞相末底改所發的!他就是猶太人啊,我們長官當然是向著他的。我們在這裡守著就是要看看有沒有像你們這樣的糊塗人,好勸你們回去,要不然就是準備給你們收屍的,
這是我腦補的大多數的景像,但是有沒有真不要命的?還是有的、那些與哈曼同族的亞甲人一定是恨惡猶太人到底了,那現在有了可以殺猶太人的機會,現在要是不把握住,那大概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他們就是前面有險也要往前一衝。
於是猶太的仇敵,包括亞甲人在內的所有仇敵,還是趁著這個機會和猶太人開戰了。結果呢?殺猶太人不成,自己反而是被殺了;這裡有記載著各城被殺的仇敵的人數,光是書珊城,猶太人就殺滅了五百人,也包括了哈曼的十個兒子。
亞達薛西王聽到了書珊城的殺戮,還問王后以斯帖:你覺得怎麼樣,夠了嗎?這王后以斯帖也是個狠人,也不避諱,她就直接和以斯帖王說還不夠,還要加場!王也允准了,於是十三日殺完了,十四日再加殺一場。
猶太人將哈曼的十個兒子都掛在木架上,又在書珊城內又再殺了三百人,書珊城內兩天共殺了八百人,但是卻有特別的記載,這兩天僅管有殺戮,但是猶太人卻沒有下手去奪他們仇敵的財物,這表示他們沒有去抄家。也可能表示他們沒有闖到他們家中去殺他們的女人和小孩,這也是以色列人後來的傳統。
總共在這兩日中,在全波斯帝國的範圍中,以色列共殺滅七萬五千人,這差不多是在書珊城所除滅的仇敵人數的一百倍,在此兩日過完之後,就成了和平無殺戮的日子,各地的以色列人都同歡慶,慶祝他們的勝利。
所羅門 與 釋迦牟尼 (傳道書 主日學 4)
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
傳道書 2: 10 ~ 24
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 11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12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13 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 14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 a,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 15 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 16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嘆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 17 我所以恨惡生命,因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為煩惱,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8 我恨惡一切的勞碌,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的勞碌,因為我得來的必留給我以後的人。 19 那人是智慧是愚昧,誰能知道?他竟要管理我勞碌所得的,就是我在日光之下用智慧所得的。這也是虛空。 20 故此,我轉想我在日光之下所勞碌的一切工作,心便絕望。 21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份。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 22 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什麼呢? 23 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
24 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神的手。
https://youtu.be/Da_S_Dl6FnU
智慧之大能 (箴言簡介 39)
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
箴言 24:1~ 22
1 你不要嫉妒惡人,也不要起意與他們相處。 2 因為他們的心圖謀強暴,他們的口談論奸惡。 3 房屋因智慧建造,又因聰明立穩, 4 其中因知識充滿各樣美好寶貴的財物。 5 智慧人大有能力,有知識的人力上加力。 6 你去打仗,要憑智謀,謀士眾多,人便得勝。 7 智慧極高,非愚昧人所能及,所以在城門內不敢開口。 8 設計作惡的,必稱為奸人。 9 愚妄人的思念乃是罪惡,褻慢者為人所憎惡。 10 你在患難之日若膽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11 人被拉到死地,你要解救;人將被殺,你須攔阻。 12 你若說「這事我未曾知道」,那衡量人心的豈不明白嗎?保守你命的豈不知道嗎?他豈不按各人所行的報應各人嗎? 13 我兒,你要吃蜜,因為是好的。吃蜂房下滴的蜜,便覺甘甜。 14 你心得了智慧,也必覺得如此。你若找著,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https://youtu.be/etwt6yte3uY?si=R_bVIi3xYlmu-sbd
以斯帖記八章:9 三月,就是西彎月二十三日,將王的書記召來,按著末底改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並猶大人的文字方言寫諭旨,傳給那從印度直到古實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和總督、省長、首領。 10 末底改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諭旨,用王的戒指蓋印,交給騎御馬圈快馬的驛卒,傳到各處。 11 諭旨中,王准各省各城的猶大人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聚集保護性命, 12 剪除、殺戮、滅絕那要攻擊猶大人的一切仇敵和他們的妻子、兒女,奪取他們的財為掠物。 13 抄錄這諭旨,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猶大人預備等候那日,在仇敵身上報仇。 14 於是騎快馬的驛卒被王命催促,急忙起行,諭旨也傳遍書珊城。
15 末底改穿著藍色白色的朝服,頭戴大金冠冕,又穿紫色細麻布的外袍,從王面前出來,書珊城的人民都歡呼快樂。 16 猶大人有光榮,歡喜快樂而得尊貴。 17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城,猶大人都歡喜快樂,設擺筵宴,以那日為吉日。那國的人民有許多因懼怕猶大人,就入了猶大籍。
在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的十三日,哈曼取得了王的同意,要在當年的亞達月、也就是十二月,要將全國各省的猶太人全面的剿滅,是要屠殺殆盡,並且可以掠奪他們的財產爲掠物。這道命令翻譯成帝國內的各種文字,交給驛卒傳遍全國。
這道狠毒的命令留下充裕的時間讓這道命令可以傳遍全國,並讓各地之人對這個命令可以有足夠准備時間,讓他們確實能夠殺滅所有的猶太人;並且還怕人或有執行不力的,還允許殺他們的人略奪猶太人的財產,有如此的誘因、這樣才有動力。
哈曼發出這道可以除滅宿敵的命令以後志得意滿,只可惜得意不了幾日,就被王后以斯帖設計給入罪了。哈曼也被處決了,王也將權柄交給猶太人末底改,王允准末底改救猶太人的命,但是王也說了:已發的命令不能撤回。
那怎麼辦呢?末底改畢竟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又用王的權柄和名義發出新的命令,照樣的翻譯成各族的語言,照樣的蓋上王權戒的印,差派驛卒往王國的各方投遞這命令,這一天是三月的23日,只在哈曼發出的命令兩個月之後。
那麼末底改所想出的辦法是什麼呢?可能有些人就算是看了經文也沒看懂。末底改的命令是說:在哈曼所定的那一天,他允許猶太人聚集自保,並且對於來剿滅猶太人的任何人,猶太人可以剪除、殺戮、滅絕,也就是照著哈曼當初所用的字眼照樣搬來用,用在那些來殺害他們的人身上。
也就是說這道命令允許猶太人合法自衛,就算是殺了人也是合法,並且也可以奪取那些來侵犯他們之人的家產。這兩道命令都是按照王的權柄所發出的,也就是都是法律,那麼在那一天到底是誰要殺誰呢?
猶太人在波斯帝國中人數不多,所以他們要在那一天中聚集。但是如國其餘各族的人團結起來,恐怕猶太人就算是聚集起來了也會有所不敵,但是所有的人不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嗎,誰會這麼熱心去殺人呢。
那麼官府呢?官府是可以調動一些兵丁或是補快的力量的,但是官府中人也是明白人;原先的命令是誰發的呢?哈曼啊!那如今哈曼在哪兒呢?已經被處決了啊。那麼後來的那張命令又是誰發的啊?是末底改啊,末底改還是個猶太裔人。
所以末底改高調的成爲波斯帝國的首輔,甚至於有自己的大金冠冕。他身穿朝服,頭戴金冠從王面前出來,走出王宮,面對所有的書珊城民眾。他這樣的光榮,就連所有的猶太人都沾光,猶太人被高舉。還有人爲此加入猶太籍的。
如果官府中的人還有點眼力見的話,就沒有人會去認真的執行哈曼前面的老命令,反而會去支持第二條由末底改所發的新命令。反正第二道命令官府也不需要做任何事,他們所要做的是:那就是允許猶太人去組織去聚集而已。就這樣,隨然那所定的衝突日子還沒有到,我想末底改已經用他的智慧,拯救了所有的猶太人了。
以斯帖記八章:1 當日,亞哈隨魯王把猶大人仇敵哈曼的家產賜給王后以斯帖。末底改也來到王面前,因為以斯帖已經告訴王末底改是她的親屬。 2 王摘下自己的戒指,就是從哈曼追回的,給了末底改。以斯帖派末底改管理哈曼的家產。
3 以斯帖又俯伏在王腳前,流淚哀告,求他除掉亞甲族哈曼害猶大人的惡謀。 4 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以斯帖就起來,站在王前, 5 說:「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設謀傳旨,要殺滅在王各省的猶大人。現今王若願意,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若喜悅我,請王另下旨意,廢除哈曼所傳的那旨意。 6 我何忍見我本族的人受害,何忍見我同宗的人被滅呢?」 7 亞哈隨魯王對王后以斯帖和猶大人末底改說:「因哈曼要下手害猶大人,我已將他的家產賜給以斯帖,人也將哈曼掛在木架上。 8 現在你們可以隨意奉王的名寫諭旨給猶大人,用王的戒指蓋印。因為奉王名所寫,用王戒指蓋印的諭旨,人都不能廢除。」
到了這個時候、故事要接近結局了,完全的大翻盤,哈曼的世界崩塌了;他本人在當場就被逮下去、就要處以極刑,他的家產被判給受害的王后以斯帖,想想那本來要拿出來的一萬他連得的銀子,那可不是普通的家產,而是份富可敵國般的家產。
末底改的命運也在此翻身,以斯帖將他的猶大人的身份告訴了亞哈隨魯王,當然也說了他的養父就是末底改;原來就是那個曾經揭發謀反太監的陰謀,救了他命的臣子,他才剛剛尊榮了那個恩人末底改。
在這個時刻,亞哈隨魯王已經處決了他的前首輔大臣,那就需要一個有能力的人來帶替他。而王后的養父、也是他的救命恩人、剛好就是富有知識又是精明能幹的臣子,那這豈不是天命的安排,於是他就召了末底改,將原先給哈曼的權柄戒指戴在了末底改的手上,也就是說:命他爲下一任的首輔大臣。
那麼所有的事情到這裡就完結了嗎,不盡然,還有一個大麻煩在外頭。那就是已經發出去屠猶令;那命令已經翻譯成多種語言,蓋上了代表王權的戒指,以各種樣的傳遞方式、有步行的和騎馬的,要前往帝國的角角落落。
那怎麼辦呢? 王的命令可以撤銷嗎?現在末底改已經成了首輔大臣,也拿到了代表王權的戒指,可是那個已經發出去的屠猶令,不要說追不回來,就算是可以追回來,但是帝國的權柄不能被撼動。發出去的王命也不能改變。
有的人可能覺得很奇怪,這不是波斯帝國嗎,亞哈隨魯王難道不是帝國的王嗎?他當然是,但是身爲極權統治者的王也有不能做的。他是最高的權柄,但是今日的他也不能隨意推翻昨日的他,王權的尊嚴必需要維護,不然朝令夕改的名可就落實了。
亞哈隨魯王當然是想要維持波斯帝國的王權,要人民都尊重這王權,那當然不能朝令夕改。但是要人尊重、那不是該自己先尊重自己嗎?如果自己都不尊重自己,自己都隨意而行,那又如何要人人都尊重自己呢?
當初王任用哈曼這樣的小人,他居然敢向王公然行賄,要用銀錢來買王的權力來對付猶大人;而王對於一個要屠殺自己人民的命令,居然就允准了。這樣的王權怎麼能夠讓人尊重呢,最多只是懼怕。
那怎麼辦呢?現在末底改也身爲首輔了,這能補救嗎?亞哈隨魯王還是只想做個甩手掌櫃,他就將這些問題都交給末底改,反正權力給你了,只是已經發出的王命不能改,你就看著辦吧。這說明了他還是不太在意猶大人的生死。
王可以不在意,末底改和以斯帖當然不能不在意,那他們該要如何是好才能挽救猶大人的命運呢?我們到下一篇再來爲大家講解。
以斯帖記七章:1 王帶著哈曼來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 2 這第二次在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 3 王后以斯帖回答說:「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以為美,我所願的是願王將我的性命賜給我,我所求的是求王將我的本族賜給我。 4 因我和我的本族被賣了,要剪除、殺戮、滅絕我們。我們若被賣為奴為婢,我也閉口不言,但王的損失,敵人萬不能補足。」 5 亞哈隨魯王問王后以斯帖說:「擅敢起意如此行的是誰?這人在哪裡呢?」 6 以斯帖說:「仇人敵人,就是這惡人哈曼!」哈曼在王和王后面前就甚驚惶。
7 王便大怒,起來離開酒席往御園去了。哈曼見王定意要加罪於他,就起來求王后以斯帖救命。 8 王從御園回到酒席之處,見哈曼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王說:「他竟敢在宮內,在我面前凌辱王后嗎?」這話一出王口,人就蒙了哈曼的臉。 9 伺候王的一個太監名叫哈波拿,說:「哈曼為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現今立在哈曼家裡。」王說:「把哈曼掛在其上!」 10 於是人將哈曼掛在他為末底改所預備的木架上。王的憤怒這才止息。
這裡記著第二天終於來到,王又帶著哈曼來赴王后以斯帖的筵席;我敢說此時王的好奇心必定已經被挑起來。他之前不是一個月都沒有召王后嗎?但我敢說他此時必定是迫不及待來赴以斯帖的宴席,要看看她究竟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所以他來到王后以斯帖的宮中,見到王后之後還沒有喝到什麼酒,他就問王后以斯帖:你要什麼呢?然後又是他似乎是招牌式的那句話「你就是要國的一半,也必爲你成就。」。那麼這次以斯帖會怎麼回答呢?
若是以斯帖在此時再度賣關子,再一次邀請王隔天再回來吃筵席,那王恐怕就要抓狂了。他昨日已經答應了要應允王后的請求,王后卻要他今日再回來。並且兩次都要求他帶著哈曼,是他所喜愛的臣子;但是臣子屬於前庭,王后屬于後宮,這兩個人又有什麼關係?我敢說在王的心裡已經是百爪撓心,好奇心到了極致了。
此時王后終於回話了;她婉婉道來,突然之間一切都完全解釋的通了。王后謙卑的說她向王求自己的性命,求她自己本族的性命。這一定是大大的出乎王的意料之外的了,誰敢取他的王后和王后本家的性命呢?
答案揭曉,原來那個惡人竟是哈曼,這可真是亂政了,沒有想到哈曼當初的一個請求竟然會害到自己的王后和她本家的性命,那這些命令豈不是亂來嗎?你哈曼當初不是說有一族不肯服從王的律例,而那族也於王無益嗎?
怎麼哈曼口中的那一族竟是王后的那一族?而我怎麼看她們的那一族一直都是十分的奉公守法,不但如此,他們對於帝國也是有所貢獻的、對王和國都十分的尊敬的呀。王此時必然是十分的氣惱自己竟然被哈曼所誤導,他竟然允許哈曼下令誅殺一族之人,而他之所以有此令,是因爲在哈曼的口中,那一族是十分怪異又不合群的。
王大怒,但是很可能此時的心情是複雜的,他被這消息衝撞到,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反應,他要起身走走來消化他的心情;他不是說要答應王后的一切請求嗎?那王后只不過是要求她自己的性命以及她們自己本族的性命而已嗎,他連這個都還沒有答應就起身走了。
而王后以斯帖也還沒有要求要哈曼的命啊,她雖然說哈曼是惡人仇人,但是也沒有說就要他的人頭,亞哈隨魯王便大怒起身。但老江湖哈曼怎麼會不知道此事的兇險,因爲先前讓王答應下那旨意乃是出於他的誘導,此時王大怒,他的處境大不妙㐌。
他起來要求王后救命,又伏下身去,剛好王此時轉回,可能是由於角度的關係,剛好在王的眼中看來是哈曼意欲凌辱王后。這是怎麼回事呢?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出於神了; 這兩天積壓的情緒爆發了出來,剛好就轉變成對於哈曼的怒氣,左右聞聲,立時就蒙了哈曼的臉,連再辯解一句話的機會都沒有。
平時巴結奉承哈曼的太監們此時一改臉色。有個太監連名字都有記下來的叫哈波拿的說「哈曼爲那救王有功的末底改做了五丈高的木架」他這話從今天一大早就有機會說,但是都一直沒有說;到此時哈曼落難了,就立刻說了出來。終於哈曼所做的架子這時終於派上用場了,給他自己享用了。
以斯帖記六章:1 那夜王睡不著覺,就吩咐人取歷史來念給他聽。 2 正遇見書上寫著說: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想要下手害亞哈隨魯王,末底改將這事告訴王后。 3 王說:「末底改行了這事,賜他什麼尊榮爵位沒有?」伺候王的臣僕回答說:「沒有賜他什麼。」 4 王說:「誰在院子裡?」那時哈曼正進王宮的外院,要求王將末底改掛在他所預備的木架上。 5 臣僕說:「哈曼站在院內。」王說:「叫他進來。」 6 哈曼就進去。王問他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當如何待他呢?」哈曼心裡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不是我是誰呢?」 7 哈曼就回答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 8 當將王常穿的朝服和戴冠的御馬, 9 都交給王極尊貴的一個大臣,命他將衣服給王所喜悅尊榮的人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10 王對哈曼說:「你速速將這衣服和馬,照你所說的,向坐在朝門的猶大人末底改去行。凡你所說的一樣不可缺。」 11 於是哈曼將朝服給末底改穿上,使他騎上馬,走遍城裡的街市,在他面前宣告說:「王所喜悅尊榮的人,就如此待他。」 12 末底改仍回到朝門。哈曼卻憂憂悶悶地蒙著頭,急忙回家去了, 13 將所遇的一切事,詳細說給他的妻細利斯和他的眾朋友聽。他的智慧人和他的妻細利斯對他說:「你在末底改面前始而敗落,他如果是猶大人,你必不能勝他,終必在他面前敗落。」 14 他們還與哈曼說話的時候,王的太監來催哈曼快去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
有時我們觀察神的作爲,我們便會看這事是否是可以用人力所成就的。比如說以斯帖安排王兩次帶著哈曼來赴宴,因爲受到邀請,王和哈曼便來了。那麼我們便不會說王來兩次是出於神,這也可能就是以斯帖的計謀。不一定是出於神。
但是到了經過以斯帖第一天的宴席,王回到自己休息之處,他晚上想要看看歷史記載。這就不是以斯帖或是末底改可以左右的了,王差人去拿點歷史材料來,那人會拿到什麼,這也不是別人可以左右的,對不對?
從以斯帖的出奇謀,到亞哈隨魯王當晚讀到關於末底改的文件,處處可以看見神的工作斧鑿的痕跡。到此時以斯帖恐怕連自己都不知道她宴請過哈曼兩次以後、這事最終會怎麼收場了;而末底改長久以來所禱告、請求的幫助,他也不知神早就已經爲他預備了。
那個小人得志的哈曼還不自知他的死期將近,當王問他該當如何對待王所願尊榮和喜愛的僕人時,他還以爲王所講的就是在講他自己,心裡還沾沾自喜,結果答案揭曉,原來王所尊榮的人竟然是他想要殘害的末底改,昨夜爲他所造的木架,看來是用不著了。
哈曼本來是要來讒言勸王允許他對末底改下手的,以他的慣常手法,他恐怕會誇大渲染、放大他所看到的末底改的問題,而不提這個人的名字和價值,然後就問王這樣的人該不該殺,用幾個問提一路誘導王來下命令的;
然而他沒有想到,王就在昨夜重新讀到末底改所行的義舉,並且發現當年沒有因他所做的尊榮他,就因爲如此,王特意要在今日尊榮他,神的作爲不但是偉大奇妙而且又是即時的;如果他在當年就得了賞賜,那到了今日,可能王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
無奈事已至此,哈曼這個老狐狸還是照著王的命令去做了,末底改也是接受了;兩個政敵在這件事上就和諧、合作的演出了。事畢,兩個人就各回各家。末底改穿著華服再回到朝門邊坐下,哈曼則是回家去找老婆和有智慧的朋友討論這事。
他們的討論沒有被完整的記載下來,唯獨哈曼府中有一個智慧人(wise man)他的話被記下來了。那麼什是智慧人呢?這有幾種可能:他可能是哈曼家的軍師,替他出謀劃策的。另一種可能就是他們家所養的巫師或是術士,這在古時候,在(外邦的)大戶人家中是有這樣的習俗的。
就比如在馬太福音當中,我們有看到東方三博士的記載,聖經中的原文就是三個智慧人(wise men)所以這好像是預言的話 就是在說:如果末底改是猶大人的話,那你哈曼在他的眼前就要落敗了。
這在當時的情勢下。哈曼乃是權勢滔天,並且已經是取得了殺淨猶大人的命令下,什麼謀士靠判斷會說出這樣的話呢?還是巫師或是術士說出這樣的話是比較合理吧。這又透露出了某種的東方神秘;但是時間已到,不容哈曼思考這是什麼意思,他又被催促前去赴以斯帖的筵席了。
以斯帖記五章:5 王說:「叫哈曼速速照以斯帖的話去行。」於是,王帶著哈曼赴以斯帖所預備的筵席。 6 在酒席筵前,王又問以斯帖說:「你要什麼,我必賜給你;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為你成就。」 7 以斯帖回答說:「我有所要,我有所求。 8 我若在王眼前蒙恩,王若願意賜我所要的,准我所求的,就請王帶著哈曼再赴我所要預備的筵席,明日我必照王所問的說明。」
9 那日哈曼心中快樂,歡歡喜喜地出來,但見末底改在朝門不站起來,連身也不動,就滿心惱怒末底改。 10 哈曼暫且忍耐回家,叫人請他朋友和他妻子細利斯來。 11 哈曼將他富厚的榮耀、眾多的兒女和王抬舉他使他超乎首領臣僕之上,都述說給他們聽。 12 哈曼又說:「王后以斯帖預備筵席,除了我之外不許別人隨王赴席,明日王后又請我隨王赴席。 13 只是我見猶大人末底改坐在朝門,雖有這一切榮耀,也與我無益!」 14 他的妻細利斯和他一切的朋友對他說:「不如立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明早求王將末底改掛在其上,然後你可以歡歡喜喜地隨王赴席。」哈曼以這話為美,就叫人做了木架。
以斯帖知道了王面前的權臣哈曼對於猶大人的恨意以及滅絕的計畫,而她自己已經許久未蒙王召了,因此她要違例去見王;在禁食禱告三天之後,她冒險違例進去見王;好在王向她舉起金杖,還問她所求的是什麼。
我真沒想到以斯帖等候了那麼久,而王也很客氣的對以斯帖問:王后以斯帖,你要什麼?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在這麼好的機會下,王后以斯帖卻對王說: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
她不向王求哈曼的頭放在銀盤子上呈給她,卻反而要請哈曼這個仇敵吃飯,爲什麼呢?是想要在席間毒死哈曼嗎?那可是自找死路,因爲她也邀請了亞哈隨魯王同席,即使只是暗中下毒特意只殺了哈曼,那不也是可以在一念之間也殺了王嗎?
對於以斯帖這樣反直覺的操作,她又是從何而來的主意呢?在此時大家就千萬不要忘記:在此前以斯帖曾經禁食禱告三日,雖然經文中並沒有提到神(因爲神在以斯帖記中幾乎是隱形的)但我相信此等奇謀妙策乃是神給她的感動。
於是亞哈隨魯王真的帶著哈曼赴了以斯帖的筵席,在筵席開始前,他又開口問王后以斯帖:你有什麼所求的嗎?你若有什麼所求,就是國的一半也必定給妳。此時仇敵哈曼就在眼前,真的王后一句話就能夠要了哈曼的命;想必以斯帖也是要用上很大的忍耐才能不說這話吧。
以斯帖的回應更是叫人驚呆了,她居然是要求王次日再帶著哈曼來赴她所預備的筵席,到了明日她必定會說明。這一下子可不把亞哈隨魯王的好奇心給勾了起來,他一定是十分的想知道王后在葫蘆裡要賣的是什麼藥。
就連哈曼這時候也必定是十分的好奇,他不知道自己與王后有什麼關係,也不知道以斯帖原是猶大人,還以爲王后在宮外有什麼要託囑他的。王雖然不知道原因,只是自己又言在先,無論王后求什麼都要賜給她,那何況是再來吃一頓飯呢?王也只好應允王后的所求。
哈曼滿心疑問,但是嘗了王后所邀約的筵席,果然是美酒佳餚,更是加深了王后是有什麼地方要找他幫忙的想法。以斯帖雖是貴為王后,亞哈隨魯王雖然是王,但也並不是真的管天管地,哈曼在某些區域也是有自己的勢力的。
他越想就越驕傲,這是獨一份的榮耀、是別人所沒有的,心中十分高興;但是一出門又遇到末底改這個喪門星,又在朝門外麻衣蒙灰呢,真是晦氣。他於是就想要如何除去這個討厭鬼。他與人商量,就想要做一個五丈高的木架,想把末底改掛在上面活活掛死。
王后的這一頓操作把哈曼矇到不會了,但是同時這也勾起了王的好奇心不是!要知道自從他當王以來,幾乎所有人都是有求於他的,沒有人可以把他晾在一邊;然而這次王后邀請哈曼一同來筵席,很明顯的他才是那個附帶的,因爲沒有他同在,王后是不能請哈曼的;這樣好奇心高企的王,又會對事情有怎樣的影響呢,我們稍後再來討論。
醇酒美人 (箴言簡介 38 )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
箴言 23:15~ 35
22 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 23 你當買真理,就是智慧、訓誨和聰明也都不可賣。 24 義人的父親必大得快樂,人生智慧的兒子,必因他歡喜。 25 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26 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
27 妓女是深坑,外女是窄阱。 28 她埋伏好像強盜,她使人中多有奸詐的。 29 誰有禍患?誰有憂愁?誰有爭鬥?誰有哀嘆?誰無故受傷?誰眼目紅赤? 30 就是那流連飲酒,常去尋找調和酒的人。
https://youtu.be/V21BzHc8WJo?si=bo8YioygzgBfB9hS
傳道書 主日學 3
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傳道書 2 :
1 我心裡說:「來吧,我以喜樂試試你,你好享福。」誰知,這也是虛空。 2 我指喜笑說:「這是狂妄」,論喜樂說:「有何功效呢?」 3 我心裡察究如何用酒使我肉體舒暢,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又如何持住愚昧,等我看明世人,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
4 我為自己動大工程,建造房屋,栽種葡萄園, 5 修造園囿,在其中栽種各樣果木樹, 6 挖造水池,用以澆灌嫩小的樹木。 7 我買了僕婢,也有生在家中的僕婢;又有許多牛群羊群,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眾人所有的。 8 我又為自己積蓄金銀和君王的財寶,並各省的財寶;又得唱歌的男女和世人所喜愛的物,並許多的妃嬪。 9 這樣,我就日見昌盛,勝過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我的智慧仍然存留。 10 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因我的心為我一切所勞碌的快樂,這就是我從勞碌中所得的份。 11 後來我察看我手所經營的一切事和我勞碌所成的功,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
12 我轉念觀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後而來的人還能做什麼呢?也不過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 13 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 14 智慧人的眼目光明 ,愚昧人在黑暗裡行,我卻看明有一件事,這兩等人都必遇見。 15 我就心裡說:「愚昧人所遇見的,我也必遇見,我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裡說:「這也是虛空。」
https://youtu.be/bf7RoJoRBOg
以斯帖記五章:1 第三日,以斯帖穿上朝服,進王宮的內院,對殿站立。王在殿裡坐在寶座上,對著殿門。 2 王見王后以斯帖站在院內,就施恩於她,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以斯帖便向前摸杖頭。 3 王對她說:「王后以斯帖啊,你要什麼?你求什麼?就是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 4 以斯帖說:「王若以為美,就請王帶著哈曼今日赴我所預備的筵席。」
以斯帖在禁食禱告了三天之後,果然如所說的違例也要去見王。她禱告了三天,王在這三天當中也沒有召她,她還是得頂著風違例去見王。好在王也沒有刁難王后,一看到是王后來到,這才想起自己好久沒有去關心王后了,於是對她伸出了手中的金杖。
一切都是這麼自然和絲滑,王后把這當做是一個正式的場合,身著朝服;她進入王所在的院中,並不突兀的上前或是開口強迫王,她只是靜靜的站著。等候王的召喚。這個王剛剛下令允准哈曼的請求去屠戮所有她同族的人,而以斯帖來並不是來興師問罪的,她所做的是那麼的優雅。
弟兄姐妹們,如果換作是你,你是不是應該要向王興師問罪,或許不是直接的指責王,但是最起碼應該是在王的面前狠狠的告哈曼的惡狀、不是嗎?但是王后以斯帖完全沒有這麼做,儘管王對王后非常的客氣,他還說願意答應以斯帖一切的請求。
我們看看王是怎麼說的,王說:王后啊,你就是求王國的一半,也必賜給你。如果照這麼說,他也不必多求,就向王求「我要哈曼的頭放在銀盤上給我」,那不就完事了嗎?事實上會這麼想的人,就不了解波斯人說話的藝術。
我們現在都知道,波斯人,特別是波斯商人和印度人一樣,都是可以滿嘴跑火車的。他們所說的話,我們最好只將那些話當作是形容詞,你想亞哈隨魯王真的可能將國的一半賜給王后,讓王后與他平起平坐嗎?那怎麼可能。
如果以斯帖真的提出什麼過份的要求,王大可以轉口說:我本來如此說、只是要試試你,沒有想到你真的存有反叛之心,現在可不就是露出馬腳出來吧!那麼下面等候以斯帖的、就不是賞賜而是要來的刑罰了。
當然我們在馬太福音14章當中,希律王就曾經答應他的情婦希羅底的要求,結果希羅底要求要將施洗約翰的頭放在銀盤子上。那希律王雖然不願意,但是因爲希羅底曾經要求希律起誓,而最後希律就只能照作。但那是在希律有起誓的情況下。
以斯帖是聰明智慧的,她當然不會將王的客氣話當真,那麼她也應該向王陳述事實,告訴王:你們剛剛同意了、將要屠戮所有的猶大人,而你的王后還有她的父家都是猶大人,她等了三天才見到王,豈不是該當把握機會,趕緊的向王訴說和墾求嗎?
但是以斯帖並沒有這樣做,事實上,她甚至沒有向王擺出一張愁苦的臉、她反而是滿臉堆笑的,請求王帶著哈曼來参加她準備的宴席。她甚至還要請哈曼吃飯!在禁食禱告三天以後,冒著危險來見王,竟然只是為了要請仇敵哈曼吃飯!我們搞不懂以斯帖她葫蘆裡究竟是賣的是什麼藥,我們下面再來為讀者們揭曉。
以斯帖記四章: 14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15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報末底改說: 16 「你當去招聚書珊城所有的猶大人,為我禁食三晝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宮女也要這樣禁食,然後我違例進去見王。我若死就死吧!」 17 於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當以斯帖聽到了末底改的要求,要她進去面諫王。以斯帖心生害怕,因爲有一例就是:無人能無詔見王,若是王不允准,這人便是死罪;以斯帖心生害怕,不敢去見王,因爲她已經三十日未蒙王詔,怕自己也遭厄運。
這時末底改便暗示她:這世上萬事萬物的運行和眼睛所見的並不相同,乃是有更高的力量在掌管一切。此時看似是王權和黑惡勢力是完全的佔據上風,都已經到了要滅絕以色列人的地步;但是末底改自小就教育以斯帖:掌握萬事萬乃是神,而以色列人乃是神的選民。
此時王后以斯帖雖然仍是半信半疑,但是她一想這件事恐怕她是非得去幹不可,若是猶太人真的是被剿滅,那麼她以後孤身在王宮之中,在宮牆之外再也沒有親戚朋友,甚至連同文同種的人都沒有,那她在王宮裡的位份還能保得住嗎?
轉念一想,這事真的還是必須得去做,那她是否應該盡快去找王,即知即行嘛!以斯帖答應要去找王講這件事,但是她也要求全城的猶太人爲她禁食禱告三天,因爲她自己也要這樣做,在三天三夜的禁食禱告後,她就要違例去見王了。
如果這真是神的旨意要救猶太人,那麼這樣的三天三夜的禁食是必要的嗎?還要拉著全城的猶太人一起來與她一同禁食!這樣做有必要嗎,會有什麼效果嗎?或許是沒有必要的,但是也沒有錯;每一個人都有向神禱告的權利,因爲神是造我們的神,祂也聽我們的禱告。
我們說過禁食禱告就是向神舉手禱告,不是有什麼神奇的力量,乃是用我們自己的痛苦和軟弱來向神舉手說:我這裡有重要的事向您禱告,求主垂聽。那麼神是否一定聽呢,我們也不知道,但是若是有全城的許多人同時禁食禱告,那我想神也是定會聽的。
那既然是舉手吸引神的目光看過來,神的眼光看過來也會明察事實,所以從事不義之事的人最好不要禁食禱告,否則就可能反而會惹禍上身的。當然以斯帖此次的禁食禱告自然並非不義,而是合神心意的禱告;
那既然是合神心意的禱告,即使是不禁食、神大概也會垂聽吧?或許吧,但是並非每一個人都有像您一樣的信心,特別是在這種關係到全體猶太人性命的大事上,以斯帖不敢隨便造次,她小心恭敬把這件事情上呈給神,正是神所用之人的良好品質。
那麼這三天之中,是否真的全城的猶太人都能配合禁食禱告?如果有人忍不住偷偷的吃了,是否就會讓這次的禱告「破功」,我想不會的;神是會因爲十個義人而救了整城的人,只要猶太人中還有義人,神就必定會拯救的;而那些不願意参加在禁食禱告當中的人,神是會因爲各人的行爲報應各人的。
那麼以斯帖發起的這個禁食禱告有效嗎?我想是非常有效的,這是從後面所發生的事情看出來的;是要絕對是要比立馬就去面見王、向王陳述苦情要好的太多了,至於到底是怎麼樣的好,我們再來慢慢地為大家分析。
以斯帖記四章:9 哈他革回來,將末底改的話告訴以斯帖。 10 以斯帖就吩咐哈他革去見末底改,說: 11 「王的一切臣僕和各省的人民都知道有一個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內院見王的,無論男女,必被治死,除非王向他伸出金杖,不得存活。現在我沒有蒙召進去見王已經三十日了。」 12 人就把以斯帖這話告訴末底改。
13 末底改託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 14 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
末底改將事情的始末傳達給了以斯帖,並要求以斯帖去見王並向王求情,求王放以色列族人一條生路。一般人聽到這種消息、那還不是義憤填膺,立刻發作,就要前去尋找王,也就是自己的丈夫去抱怨。
但是這是在王宮內院,宮裡面有著種種的限制,比如說任何人若不蒙王的召喚,不得進去見王;這種規定當然是有道理的,如果誰都能去見王的話,那麼就會有很多的人去找王的麻煩,求升官、求賞賜,還可能會有想要暗殺他的人。
於是就有這個律例,任何人若不蒙召就去見王的話、就要被處死;除非王向他伸出手杖,示意赦免。這個律例聽起來很嚴苛,但是其實就在王的一念之間而已。對於那些王根本不在意的人,這條律例便將他們以死亡的威脅擋在外面,
但是對於另外一群人,例如是王的家人,包括以斯帖以及其他的嬪妃,還有王子和公主們,有沒有可能也因爲這條規律就被處死,那根本就不太可能嘛!你要看到這條的處罰是很嚴重的,但是赦免也是很簡單的,只要王一抬手就可以赦免。
所以除非這個王是很變態的,他願意看到自家中也是一片血腥;如果一個王是這樣的,那他一定是臭名遠揚,眾人早就應該知道了;所以王后以斯帖有這樣的擔心真是沒有必要的,就算是她去見王惹到王的不開心,那王也會赦免了她的死罪,另外給她加上一些不是那麼緊要的處罰。
只是以斯帖新作王后,她顯然對王宮裡的這一切,也對她自己的位份還不太了解,同時也是對她自己太沒有自信了;要是王見她擅入就把她給斬了,那還得給她辦個喪禮,還得再重新挑選王后,我們在前面看到了那些流程,請問王可能會以極刑來對付她嗎?
當然以斯帖畢竟還是嫩了一點。她是真的害怕,僅僅因爲王三十天沒有召她,她就覺得她在王面前可能失寵,她就不敢前去見王。那麼末底改是怎麼反應的呢?他要那個太監將另一段話回傳給以斯帖,鼓勵她勇敢爲她的人民爭戰。
末底改或許也不明白那些宮闈之事,但是他所說的這段話,也就不是那些通闇許多事的老油條能夠講出來的真道理。他說:你若此刻閉口不言,那麼是不是猶大人就沒法得救了,就一定會從此滅亡了嗎?
末底改說正好相反,他說猶大人必不至滅亡,這是很大的信心,他沒有說爲什麼,也沒有說誰必要來救他們。但是聽了這話的人心裡都明白末底改所指的會是誰來救他們,作者也故意不把神給寫出來。
那麼爲什麼末底改也說「你與你的父家必致滅亡」呢?也是基於那個作者所沒有說出來的神。末底改要對以斯帖說:你得了王后的位份,豈不就是爲了這個時刻的危機嗎;如果危機到來,你還不肯發揮作用,那麼要你在此還有什麼用呢?那麼違背神旨意的以斯帖和父家是不是就要滅亡了呢?
以斯帖記四章:1 末底改知道所做的這一切事,就撕裂衣服,穿麻衣,蒙灰塵,在城中行走,痛哭哀號。 2 到了朝門前停住腳步,因為穿麻衣的不可進朝門。 3 王的諭旨所到的各省各處,猶大人大大悲哀,禁食、哭泣、哀號,穿麻衣躺在灰中的甚多。
4 王后以斯帖的宮女和太監來把這事告訴以斯帖,她甚是憂愁,就送衣服給末底改穿,要他脫下麻衣,他卻不受。 5 以斯帖就把王所派伺候她的一個太監,名叫哈他革召來,吩咐他去見末底改,要知道這是什麼事,是什麼緣故。 6 於是哈他革出到朝門前的寬闊處見末底改。 7 末底改將自己所遇的事,並哈曼為滅絕猶大人應許捐入王庫的銀數都告訴了他。 8 又將所抄寫傳遍書珊城,要滅絕猶大人的旨意交給哈他革,要給以斯帖看,又要給她說明,並囑咐她進去見王,為本族的人在王面前懇切祈求。
哈曼策謀要殺害所有的以色列人,他勸服亞哈隨魯王,得到了王的允準。一但有了王的應允,哈曼便仔細的、冷靜的安排這詔書、要如何的傳遞並執行;他知道帝國幅員廣大,需得多久方能傳達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根據這個定了一天要施行殺戮;也預先翻譯成各族的語言。
詔書傳出,當然近的地方馬上就能得著,遠的地方可能要走上半年;但是人口眾多的書珊城定是當日就可達到的,這要殺戮猶太人的意思就傳了出來,猶大人馬上就知道了;而詔書上所定的殺戮日期還很遠,他們怎麼辦呢?
恐懼的情緒在人民之間蔓延,當然對猶大人本身那就是滅頂之災,但是對於其它族裔的居民來說也是極大的恐懼。很多人都有猶大人的鄰居、朋友、工作上的同事和夥伴,那這血腥也就要臨到他們的身邊;更深一層的想一想,今天王可以突然的殺掉所有的猶大人,明天他是否會殺我們這一族?
當然最恐懼的還是猶大族裔了,這是個殺身之禍,那該怎麼辦呢?逃跑,逃回耶路撒冷?那裡也是波斯的河西省,也設有省長,那他也會接到這個命令,真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啊。要不然躲到哪裡去隱姓埋名好了。也許吧,不過還沒走到那一步,還有時間。
他們身穿麻衣,頭上蒙著灰向神禱告。末底改也在人群之中,他撕裂衣服,在城中行走並哀哭。要說到以色列民得到這樣的待遇,他可以算爲是點燃導火索的那個人,我們可不可以說是因爲他不肯向哈曼下拜,才導致這種結局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時挺身而出者或是吹哨人會遭遇到重擊不說,加害者還想要禍延及無辜,這個時後就會有人指責那個挺身而出者而不是譴責加害者、他們說:你幹嘛要沒事找事害我們被波及!是不是這樣呢?
但是要知道,禍源當然是在加害者而非是挺身而出者。這哈曼是從骨子裡恨惡以色列人的,他們是世代的仇恨啊;就算是末底改這次沒有惹到他,他是不是遲早也會找其它的機會對以色列人下手的。
末底改他走著走著,就走到他自己常去的朝門處,他因爲身穿麻衣,按律是不能進朝門,他就停留在朝門那裡哀哭。他在宮門的附近的作爲,很快的就傳到王后以斯帖的耳中,以斯帖一打聽,竟然是他的養父末底改,那她怎麼反應呢?
我想,以斯帖必然會去稍微打聽一下原因,她很快的就發現這件事乃是由她的家人末底改所惹動的,於是以斯帖不想要惹上麻煩,她首先的反應就是:最好不要讓此事鬧大了,王若是知道了,必定會嫌棄我的家人恃寵而驕。鬧事鬧到宮門口來了。
於是以斯帖是怎麼做的?她叫人送衣服給末底改,希望他換下身上破爛的麻衣,但是末底改不受,反而將他們以色列全族乃是因爲哈曼的迫害而至於此種悲慘的境界的,末底改要求以斯帖去見王,爲以色列人說情;那麼以斯帖會照做嗎,還是以斯帖還有她自己的掛慮呢?
以斯帖記三章:7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正月,就是尼散月,人在哈曼面前按日日月月掣普珥,就是掣籤,要定何月何日為吉。擇定了十二月,就是亞達月。 8 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 9 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 10 於是王從自己手上摘下戒指,給猶大人的仇敵 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 11 王對哈曼說:「這銀子仍賜給你,這民也交給你,你可以隨意待他們。」
12 正月十三日,就召了王的書記來,照著哈曼一切所吩咐的,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奉亞哈隨魯王的名寫旨意,傳於總督和各省的省長並各族的首領,又用王的戒指蓋印, 13 交給驛卒傳到王的各省,吩咐將猶大人,無論老少、婦女孩子,在一日之間,十二月,就是亞達月十三日,全然剪除,殺戮滅絕,並奪他們的財為掠物。 14 抄錄這旨意,頒行各省,宣告各族,使他們預備等候那日。 15 驛卒奉王命急忙起行,旨意也傳遍書珊城。王同哈曼坐下飲酒,書珊城的民卻都慌亂。
我們看到仇敵哈曼竟然是處心積慮的是要將以色列全族都要除滅,甚至是願意捐銀一萬他連得給王。大家可能不太清楚一萬他連得是多少的價值,要知道一他連得的銀子可以雇一個工人33年,或者是支付一千名工人12天的工資,在此之上要再乘上一萬倍。
據聞,當時的亞哈隨魯王朝庭一年的收入和開銷也不過就是兩萬餘他連得銀子。那哈曼怎麼能拿出那麼多的銀兩?他豈不是當世的和珅(清朝的大貪官、富可敵國)而且只不過是要殺滅以色列族,又不是圖謀賺取什麼,這到底是有什麼深仇大恨。
這就要從哈曼他自己的種族亞甲說起了,大家可能並沒有什麼印象,這是哪裡來的種族啊?我們在以前並沒有聽過這一族的名字啊。要知道亞甲人原來是由亞瑪力人而來的,亞甲這個名字乃是亞瑪力人最後一任王的名字啊。
要是說到亞瑪力人我們就熟悉了,那是江南七族之一啊,是以掃之孫亞瑪力的後代;當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剛剛進入曠野之中、就遇上了亞瑪力人的抵擋,出埃及記17章就記載著亞瑪力人與以色列人的爭戰。
那時摩西是首領,由約書亞率軍出戰,摩西在山丘上觀戰,他爲以色列人禱告,眾長老也看到摩西抬手禱告以色列人便得勝,摩西的手垂下來以色列人就敗退,於是亞倫和戶珥讓摩西坐下,一邊一個扶住摩西的手禱告;最後約書亞便殺了當時的亞瑪力王而告終得勝。
當後世的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神要以色列人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塗抹,到了掃羅王的時候,神藉先知撒母耳要掃羅王將亞瑪力族除盡,但是掃羅貪愛錢財,亞瑪力王亞甲奉上財物要掃羅王饒命,掃羅王就留下亞甲的命沒有除去。
後來撒母耳聽聞了此事之後大怒,他找上掃羅當面申斥掃羅的罪,並且也親自殺死亞瑪力王亞甲,並告知掃羅:你已經失了耶和華的喜悅!本來事情可以在這裡完結,但是就在掃羅留下亞甲之命時,亞甲要他的王后逃離,而她的腹中竟然還有一子。
從此以後,這個從亞瑪力王亞甲而來的孩子出生、長大、結婚生子、最終又成爲一個種族,他們便自稱為亞甲族,這就是哈曼祖先的來源。當我們知道了哈曼的宗族,便不難了解為何哈曼是如此的恨惡以色列人,非要置他們於死地。
在哈曼沒有得勢以前,他也暗暗的不發作,一但得勢,他就欲以大量的金錢用以賄絡,並以一個奇怪的原因來勸說亞哈隨魯王,要王除掉國中所有的以色列人。那王的反應呢?真是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王居然允準了,還沒有拿哈曼的銀子。
作爲一個帝國的王,他怎麼能作出這樣的決定呢!允許哈曼去任意的待以色列人呢?這真是太不合理了!波斯是一個多種族融合而成的帝國,國中除了波斯和馬代族之外、還有眾多種族,如果要維持帝國的和諧安穩,那是一定要得到各族的支持的。
所以今天若是王因爲自己的意念便可以將國中的一個種族就這樣的任意抹去;那麼這個王可以說是極其昏庸的,妥妥的一個亡國之君的作派。因爲別族的人看到,就會起了寒顫,可能還會起了反心。
又有人說:除滅以色列族的命令其實是哈曼所發的,王只是允准哈曼任意對待以色列人而已。就算是如此。對於這樣重大的,牽涉眾多人性命的命令,王都可以不察到如此的地步,那他也真是個昏君,不是嗎?
以斯帖記三章:1 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抬舉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使他高升,叫他的爵位超過與他同事的一切臣宰。 2 在朝門的一切臣僕都跪拜哈曼,因為王如此吩咐,唯獨末底改不跪不拜。 3 在朝門的臣僕問末底改說:「你為何違背王的命令呢?」 4 他們天天勸他,他還是不聽,他們就告訴哈曼,要看末底改的事站得住站不住,因他已經告訴他們自己是猶大人。 5 哈曼見末底改不跪不拜,他就怒氣填胸。 6 他們已將末底改的本族告訴哈曼,他以為下手害末底改一人是小事,就要滅絕亞哈隨魯王通國所有的猶大人,就是末底改的本族。
以斯帖記中的大反派出現了,是的,他就是這裡所說的亞甲族的哈曼。不知為何,哈曼在亞哈隨魯王的面前大大的得勢。王使他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輔;並且最叫人驚訝的,王還使他的一切臣僕要跪拜哈曼。
或許亞哈隨魯王是爲了要營造一個階層的氛圍,你們都拜哈曼,而哈曼還要拜我,那麼王的位置豈不是更高了嗎?可能便是如此,但是在眾臣僕當中有一個刺頭對於哈曼就是不跪也不拜,那人就是女主的養父 末底改。
在旁看到的其它臣僕都勸末底改快快的下拜,但是末底改就是不拜,只是告訴他的同僚們:我是猶太人。許多後世的人認爲末底改不拜哈曼的原因是因爲猶太人是不向人下拜的,但其實不然,末底改不是也向王下拜嗎?
其實跪拜作爲禮節之一,在猶太人中也是可行的。雅各從遠方回迦南地時要見以掃之面,他以及他的妻兒們就向以掃下拜、以求得著以掃的諒解(創世記33章)還有約瑟的弟兄們在見到當埃及宰相的約瑟時,不也是向約瑟下拜嗎?(創世記42,43章)
還有摩西也曾拜過他的岳父,他還是米甸的祭司呢、不是嗎?撒母耳記上25章中也記載著大衛向約拿單下拜三次以表示感恩之情之後才離開他。而亞比該見到大衛時,她也下了驢子而向大衛下拜,而當時大衛還不是王(撒上25)
舊約之中的例子太多了,人是可以向人下拜的,只是不是像拜偶像那樣的崇拜;作爲禮節中表示最高的敬意,人是可以向人下拜的,但那並不是把人當神來拜,這在歷史書中是屢屢有記載的,只是人若是把另外的人當神來拜時,那就是絕對不可的。
那麼爲何在此末底改就是不願向哈曼下拜呢?亞哈隨魯王要他的臣僕向哈曼下拜絕對不是要他的臣僕把哈曼當作神,而只是要他們將哈曼當作是王權的延伸,而哈曼轉過身來還是要拜亞哈隨魯王的。那麼問題還是回來了,末底改為什麼不拜哈曼。
那是因爲哈曼是亞甲族人,是以色列人的世仇,而哈曼明顯的也知道這一點。末底改就將自己的籍貫告訴了他的同僚,而他的同僚呢,也不負所望的將這件事告訴了哈曼。可能本來哈曼都不知道這一點。
因爲朝門離王與首相的位置還很遠,只要有一點近視或老花就看不到朝門那邊的人或事。末底改因爲官位小就離王的位置很遠,可能本來哈曼也不知道有人沒下拜,因為他的注意力都放在王的身上,現在哈曼知道了,他的反應是如何呢?
下次哈曼留心觀察,見末底改果然是仍然不下拜,就怒火中燒,那哈曼會不會下手除掉末底改呢?這對於他來說可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後面我們可以看到哈曼簡直是權勢已然通天,要找個理由來除掉一個小官、實在是在容易也不過的事情了。
但是哈曼也知道他們亞甲族與以色列人是世仇,他於是就想要不然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把在波斯國境內之的所有以色列人都給殺滅了吧。這就是要實行種族滅絕了;那到底是爲了什麼有如此的深仇大恨,我們到下一篇再來為各位講解。
傳道書 (主日學 2)
智慧看人生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傳道書 1: 8 ~ 18
8 萬事令人厭煩,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12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 13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14 我見日光之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 15 彎曲的不能變直,缺少的不能足數。 16 我心裡議論說:「我得了大智慧,勝過我以前在耶路撒冷的眾人,而且我心中多經歷智慧和知識的事。」 17 我又專心察明智慧、狂妄和愚昧,乃知這也是捕風。 18 因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
神指教保守 (箴言簡介 37 )
我兒,你當聽,當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導你的心
箴言 23:1~ 21
1 你若與官長坐席,要留意在你面前的是誰, 2 你若是貪食的就當拿刀放在喉嚨上。 3 不可貪戀他的美食,因為是哄人的食物。 4 不要勞碌求富,休仗自己的聰明。 5 你豈要定睛在虛無的錢財上嗎?因錢財必長翅膀,如鷹向天飛去。 6 不要吃惡眼人的飯,也不要貪他的美味。 7 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他雖對你說「請吃,請喝」,他的心卻與你相背。 8 你所吃的那點食物必吐出來,你所說的甘美言語也必落空。 9 你不要說話給愚昧人聽,因他必藐視你智慧的言語。 10 不可挪移古時的地界,也不可侵入孤兒的田地。 11 因他們的救贖主大有能力,他必向你為他們辨屈。 12 你要留心領受訓誨,側耳聽從知識的言語。 13 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 14 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 15 我兒,你心若存智慧,我的心也甚歡喜。 16 你的嘴若說正直話,我的心腸也必快樂。 17 你心中不要嫉妒罪人,只要終日敬畏耶和華。 18 因為至終必有善報,你的指望也不致斷絕。 19 我兒,你當聽,當存智慧,好在正道上引導你的心。 20 好飲酒的,好吃肉的,不要與他們來往。 21 因為好酒貪食的必致貧窮,好睡覺的必穿破爛衣服。
https://youtu.be/fHmYtaTHQl0?si=PTNxg6U1rbxAcS3x
以斯帖記二章:19 第二次招聚處女的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 20 以斯帖照著末底改所囑咐的,還沒有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以斯帖遵末底改的命,如撫養她的時候一樣。 21 當那時候,末底改坐在朝門,王的太監中有兩個守門的辟探和提列 惱恨亞哈隨魯王,想要下手害他。 22 末底改知道了,就告訴王后以斯帖,以斯帖奉末底改的名報告於王。 23 究察這事,果然是實,就把二人掛在木頭上,將這事在王面前寫於歷史上。
在這裡記載了一個事件,不是發生在以斯帖身上,而是發生在末底改的身上;她的這個養父對以斯帖非常的在意,絕對是把她當自己的女兒在養,甚至是超過一般的父女情深,當以斯帖在女院之中前途未卜的時候,末底改常在女院之外流連,看能否得著一點裡面的消息。
可能有人要問,他這樣做有什麼用?是沒什麼用,他最多就是逮著那些出入採買或是服務的太監,向他們打聽一下裡面發生了什麼事,王宮裡面人那麼多,很難會碰到有人認識以斯帖的吧,所以他這樣做是不是很傻呢!
後來以斯帖再度被王所召,這就表示她的地位穩固了,果然後來以斯帖就成爲了王后;這算是合了末底該的心願了,讓女兒入王宮,本來就是希望能得著最高的榮耀的;以斯帖當上了王后了,算是嫁的很好的。可是末底改以后也很難再見女兒了。可憐天下父母心,他以後也常在王宮外徘徊,看看有沒有女兒的消息。
唉,你別說,還真可是就給他撞上了一件事;這裡記載了末底改就坐在朝門,這是一個很大的門,北京的朝陽門都寬約二、三十公尺,波斯帝國的朝門可能要更大。他大約是靜坐在那裡許久,以致於在那裡出入的人、一路走過來都沒注意到有人,這兩個守門的太監大約就沒注意末底改坐在那。
他們倆個人心懷怨恨,嘴又壞,倆人碰在了一起就在那裡討論要如何對亞哈隨魯王進行報復。其實我們不能排除這倆人就是吐吐槽,出出心底的氣;可能再借給他們兩個膽,他倆也不敢將他們嘴砲中的暗殺計畫付諸實現。
但是就算是這樣也不行的,身為王的僕人,從心底對王不忠,就算是他倆還不真的敢對亞哈隨魯王動手,那萬一有一天真的有刺客要對王下手了,那麼在關鍵時刻、他倆是要幫王保命、還是幫助刺客、讓其得手?
也是他倆命中註定該絕,他倆的吐槽的對話就讓末底改聽見了,末底改就將這事告訴了女兒;要知道有人要刺殺王,那麼王后也會被波及的。這倆個倒楣的太監就被處刑了。要知道這種事往往就是如此,反話是不能隨便說的,就算是有口無心,那王也要殺雞儆猴。正是伴君如伴虎。
那爲什麼要將這樣小的事都記下來呢?這其實是一個伏筆。在以後的篇章中還是會有用的。到了這裡好像真的是對我們的女主來說,一切的事都是有如神助,一個平凡的猶太人少女剛好因爲前王后被廢的機緣巧合就當上了王后,真是一帆風順啊。
但是事情不會是永遠都是那麼順利的,本書中的大反派就要登場了。而這個仇敵呢。乃是以色列人的仇敵,是與以色列人有著數代情仇糾結的歷史敵人,我們要到下一次再來和各位分享。
以斯帖記二章:12 眾女子照例先潔淨身體十二個月,六個月用沒藥油,六個月用香料和潔身之物。滿了日期,然後挨次進去見亞哈隨魯王。 13 女子進去見王是這樣:從女院到王宮的時候,凡她所要的都必給她。 14 晚上進去,次日回到女子第二院,交給掌管妃嬪的太監沙甲,除非王喜愛她,再提名召她,就不再進去見王。 15 末底改叔叔亞比孩的女兒,就是末底改收為自己女兒的以斯帖,按次序當進去見王的時候,除了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所派定給她的,她別無所求。凡看見以斯帖的都喜悅她。
16 亞哈隨魯王第七年十月,就是提別月,以斯帖被引入宮見王。 17 王愛以斯帖過於愛眾女,她在王眼前蒙寵愛 比眾處女更甚。王就把王后的冠冕戴在她頭上,立她為王后,代替瓦實提。 18 王因以斯帖的緣故給眾首領和臣僕設擺大筵席,又豁免各省的租稅,並照王的厚意大頒賞賜。
這裡記載了波斯王宮徵選嬪妃甚至王后的過程,他們徵選嬪妃有一個嚴格的過程,先要潔淨身體十二個月,這樣就可以確定進宮的女人不會帶入外界的血脈,要滿了日期才能去見亞哈隨魯王,同時去見王的準備也有詳細的規定。
這裡有一條很有趣的規定,女子去見王,這是她的大日子,她可以要求任何東西;想吃任何東西,沒問題!想要任何珠寶首飾來裝飾打扮,也沒問題;要用牛奶或是香花來洗浴的也是可以;或者有的女子喜愛財寶的,想要黃金珠玉,雖不是爲了見王用,也可以給她。
而以斯帖呢?她並沒有特別的要求任何的東西。要知道有許多女子要求最好最美麗的飾物,她們要在王的面前展現她們的美麗,希望給王留下良好的印象,就借助飾品和香燻,但是以斯帖什麼特別的都沒有求,就等著去見王。
要知道這樣的女子去見王,她們等了整整一年才得到一個機會;她們是晚上進去,早上出來,就是陪王過了一夜;然而若是沒有讓王留下好印象的話,那她們可能永遠不會再被召喚,這樣雖然名義上是王的女人,但是其實他們的地位就跟宮女差不多。
以斯帖什麼也沒有要,是不是他不重視這次的機會?應該不至於,聖經上也沒有這樣說;我們聽人說以斯帖的故事,乃是說以斯帖覺得那些事物都沒有用,她從小跟著末底改一家長大,也沒有學到什麼特殊的美容方法。
但是她在猶大文化中長大,她從小就熱愛讀書,這是她比其他的外邦女子特殊的地方;那些外邦女子就算是出身於家裡很富有的貴族之家,她們對女子的教育並不重視,沒有一定要求他們的女兒讀書。
而末底改則要求兒女讀書,最起碼要能讀律法書,而以斯帖也愛讀其它的書籍。這可能就解釋了爲什麼她進了女院。所有的人看到了以斯帖的都喜愛她的原因,因爲腹有詩書氣自華嘛;或者是神在幫助她也不一定。
總之,故事中說亞哈隨魯王見到了這個少女的以斯帖,以斯帖當時正在觀星,然后以斯帖就給王講了天上星星的故事,又講了猶太人的故事。那一夜過去,以斯帖被送了回去,王又見了其他的女人,但是都覺得沒有一個有如以斯帖那樣有趣,於是王又召了以斯帖回來,並且終究讓她成了王后。
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很像?是的,其實這就是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原型,這個世界上並沒有什麼睡過女人便將她們斬首的王,但是講那故事的人也無法想像亞達薛西王能在王宮裡面養著成百上千個他用過一次的嬪妃啊。
就是這樣,一個猶大裔的少女就成了波斯帝國的王后,王也因爲她大大的喜樂,大大的賞賜四方。到了這個時候,以斯帖也還沒有機會告訴別人她其實是猶大裔的,其實就算是真的說了也不會有人在乎的,因爲波斯帝國是由上百個民族所組成的,人們也並不太在乎猶太人的。
以斯帖記二章:1 這事以後,亞哈隨魯王的憤怒止息,就想念瓦實提和她所行的,並怎樣降旨辦她。 2 於是王的侍臣對王說:「不如為王尋找美貌的處女。 3 王可以派官在國中的各省招聚美貌的處女到書珊城的女院,交給掌管女子的太監希該,給她們當用的香品。 4 王所喜愛的女子可以立為王后,代替瓦實提。」王以這事為美,就如此行。
5 書珊城有一個猶大人,名叫末底改,是便雅憫人基士的曾孫、示每的孫子、睚珥的兒子。 6 從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將猶大王耶哥尼雅和百姓從耶路撒冷擄去,末底改也在其內。 7 末底改撫養他叔叔的女兒哈大沙(後名以斯帖),因為她沒有父母。這女子又容貌俊美,她父母死了,末底改就收她為自己的女兒。
8 王的諭旨傳出,就招聚許多女子到書珊城,交給掌管女子的希該。以斯帖也送入王宮,交付希該。 9 希該喜悅以斯帖,就恩待她,急忙給她需用的香品和她所當得的份,又派所當得的七個宮女服侍她,使她和她的宮女搬入女院上好的房屋。 10 以斯帖未曾將籍貫、宗族告訴人,因為末底改囑咐她不可叫人知道。 11 末底改天天在女院前邊行走,要知道以斯帖平安不平安,並後事如何。
亞哈隨魯王因爲王后瓦實提不肯奉詔前來便大大的發怒,一件事本來就是可大可小的,但是在七位殿前大臣的參議下,決意將之做成妻子不服丈夫事件的樣版,將她王后之位廢除發往冷宮。並將此事記下,以詔書,並譯成各種語言發往全帝國。
當王的盛怒過去,再仔細的想一想,其實瓦實提又沒有害他,也沒有不貞給他戴綠帽,並沒有故意羞辱王,或是咒詛他;瓦實提只不過是害羞,不願意前往一堆男人面前展現她的美艷,就這樣她就被關進冷宮;
這時候亞哈隨魯王後悔了,他想起瓦實提種種的好,想起那許多美好的纏綿夜晚,讓王也不禁魂牽夢引;再看看宮中其他的嬪妃,真的沒有一個及得上瓦實提的,就十分的思念她。
王身邊的侍臣一看情況不對,再這樣下去王就要回去找回瓦實提了。或者侍臣可能是真的爲了王的威名著想,或者是侍臣與瓦實提之間有私人恩怨,以瓦實提高傲的性格,這一點也不奇怪,這個侍臣就立刻勸阻王。
他們給王出的主意就是讓王在全國的範圍內尋美女,要來代替瓦實提。從這件事當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首先就是平日做人不能太高調,小人也不好隨便得罪;再來便是當怒氣上頭時不要衝動的做決定;特別是家人之間、夫妻之間的爭執,不要隨便說出日後容易後悔的話。
亞哈隨魯王是富有兼有權勢的王,他可以負擔得起在全國尋找下一任王后,我們尋常人要這樣做可是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也是因爲亞哈隨魯是王,他的話說出口了便不能隨意更改,他不能後悔、只能硬著頭皮一條路走到黑,而我們是可以有後悔的機會的。
當然此事的發生是有神的美意的,神乃要在帝國之中興起一位猶太裔的王后,是要成就偉大的事業,雖然對於瓦實提有些不起,但這也是神使用她的手段之一。再下面,就是我們的女主角以斯帖就要登場了。
以斯帖是末底改叔叔的女兒,末底改是個被擄流亡在巴比倫的便雅憫人,他們家族是從耶路撒冷被擄而出來的,後來他的叔叔他死了,留下這個年幼的表妹,末底改只能將這個表妹當做是自己的女兒撫養長大成人。
此時正逢王的諭旨傳出,要在全國各地尋找美貌的處女到書珊城作爲王后的備選。此時的猶太人在外邦人當中是很沒有安全感的,若有人能和皇親國戚搭上關係。那可真的是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幫助,因此末底改就決定讓以斯帖前往一試。
以斯帖來到書珊城的王宮,還有同樣前來的有許多女子,這些人都是交給掌管的太監名約希該,而希該也喜悅以斯帖。經文中並沒有說希該爲何會喜悅以斯帖,這些都是那位並沒有被提及的神、在這一切背後隱密的安排。
末底改在以斯帖入宮之前,爲了怕人嫌棄他們是以色列人,是無國度之亡民,遂吩咐以斯帖在宮中三緘其口,不要透露她的出身,以免被人嫌棄。就連送以斯帖入宮的末底改,也一樣的在心裡沒底,常在王宮前流連。盼望能夠得到一點消息,這就是末底改要抓住眼前的機會。
以斯帖記一章:13 那時,在王左右常見王面,國中坐高位的,有波斯和瑪代的七個大臣,就是甲示拿、示達、押瑪他、他施斯、米力、瑪西拿、米母干, 14 都是達時務的明哲人。按王的常規,辦事必先詢問知例明法的人。王問他們說: 15 「王后瓦實提不遵太監所傳的王命,照例應當怎樣辦理呢?」 16 米母干在王和眾首領面前回答說:「王后瓦實提這事不但得罪王,並且有害於王各省的臣民。 17 因為王后這事必傳到眾婦人的耳中,說:『亞哈隨魯王吩咐王后瓦實提到王面前,她卻不來。』她們就藐視自己的丈夫。 18 今日波斯和瑪代的眾夫人聽見王后這事,必向王的大臣照樣行,從此必大開藐視和憤怒之端。 19 王若以為美,就降旨寫在波斯和瑪代人的例中,永不更改,不准瓦實提再到王面前,將她王后的位分賜給比她還好的人。 20 所降的旨意傳遍通國(國度本來廣大),所有的婦人,無論丈夫貴賤,都必尊敬他。」 21 王和眾首領都以米母干的話為美,王就照這話去行, 22 發詔書,用各省的文字、各族的方言通知各省,使為丈夫的在家中做主,各說本地的方言。
接下來,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就是王后瓦實提是要如何被追責,王后是很明顯的不肯奉王詔來到王面前,連藉口都懶得找一個;這就讓王在臣僕面前大大的丟失臉面。而在任何時代,帝后失和都是重大的事件。
就算是現代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和希拉里的關係明明不好,川普和梅蘭妮也傳說要鬧離婚,但是他們還在白宮的期間,他們還是至少會營造一個和睦的表面關係,這是顧及到國家與家族的顏面。
更不用說在古代的波斯帝國、還是處於男尊女卑的狀況下,雖然波斯女性已經有了些權利與地位的保障,像是女性可以擁有財產,土地,並且在某些情況下經營事業;在王室和宮廷與國家工程之中也可以有工作機會,並且薪資是接近男性的成員。
王后和貴族子女在政治上可能也有一定的影響力,例如數代之後的波斯王后阿托莎(大流士一世的妻子)就被認為是對國家事務有一定的影響力。所以在波斯時代的女權,可能也不能被完全的忽視,這才有了下面發展的事態。
如果這個時候的波斯的女權是十分的低下的話,那麼王要打要罰,在王宮裡自己行了便是;但是此時的波斯,王想要廢后,也得有個正當的理由,於是王就與幾位殿前大臣,商議要如何的處理瓦實提王后。
他們主要的考量,是基於女性在當時已經有了相當的地位,若是任意踐踏王后的地位,恐怕也有人不服;但是若是對此事完全不作處理的話,又怕此事傳開,天下的婦女們、恐怕便會群起而效尤;特別是在當時的波斯和瑪代的各夫人們便會仿效,婦女都可以不再遵夫命,女權就要再進一步高漲。
所以說到底,這個還是在當時的一個男權和女權對抗的癥結,王和大臣們都是男性,自然也就不會允許婦女的權利再進一步的升高,所以便在此時進行壓制,將此事做成案例,把這種規矩定死,讓各地的夫人們不再敢反抗她們的夫君。
所以此處的經文記下了所有的名字,每一位大臣凡是同意的都留下名字,特別是最後出主意的米母干的名字都被很清楚的留下來,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為歷史負責;王后瓦實提的命運就被定了下來,她將永遠不能再來見王,那就等同是東方大國的被打入冷宮。
瓦實提王后的位份也被廢了,議定了再下來要爲王尋覓另一位新王后,這些的一切事,都被清楚的記載在詔書之中,是用各種文字給註明了再分發到各省、各族之中,要使各地的婦女都能尊重丈夫,使丈夫在家中可以作主。
傳道書 主日學 1
人生的智慧
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傳道書 1: 1 ~ 13
1 在耶路撒冷做王,大衛的兒子傳道者的言語。
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3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 4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 5 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 6 風往南颳,又向北轉,不住地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 7 江河都往海裡流,海卻不滿;江河從何處流,仍歸還何處。 8 萬事令人厭煩 ,人不能說盡。眼看,看不飽;耳聽,聽不足。 9 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10 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這是新的」?哪知,在我們以前的世代早已有了。 11 已過的世代無人記念,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記念。
12 我傳道者,在耶路撒冷做過以色列的王。 13 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做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
https://youtu.be/n6E9gy9pA8s
神指教真言 (箴言簡介 36 )
我今日以此特別指教你,為要使你倚靠耶和華
箴言 22:17~ 25
17 你須側耳聽受智慧人的言語,留心領會我的知識。 18 你若心中存記,嘴上咬定,這便為美。 19 我今日以此特別指教你,為要使你倚靠耶和華。 20 謀略和知識的美事,我豈沒有寫給你嗎? 21 要使你知道真言的實理,你好將真言回覆那打發你來的人。
22 貧窮人,你不可因他貧窮就搶奪他的物,也不可在城門口欺壓困苦人。 23 因耶和華必為他辨屈,搶奪他的,耶和華必奪取那人的命。 24 好生氣的人,不可與他結交;暴怒的人,不可與他來往。 25 恐怕你效法他的行為,自己就陷在網羅裡。 26 不要與人擊掌,不要為欠債的作保。 27 你若沒有什麼償還,何必使人奪去你睡臥的床呢? 28 你先祖所立的地界,你不可挪移。 29 你看見辦事殷勤的人嗎?他必站在君王面前,必不站在下賤人面前。
https://youtu.be/cCPlUo3vxek?si=CjDqwK7gB6bSabb3
以斯帖記一章:5 這日子滿了,又為所有住書珊城的大小人民,在御園的院子裡設擺筵席七日。 6 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繫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鋪的石地上。 7 用金器皿賜酒,器皿各有不同,御酒甚多,足顯王的厚意。 8 喝酒有例,不准勉強人,因王吩咐宮裡的一切臣宰,讓人各隨己意。
9 王后瓦實提在亞哈隨魯王的宮內,也為婦女設擺筵席。 10 第七日,亞哈隨魯王飲酒,心中快樂,就吩咐在他面前侍立的七個太監米戶幔、比斯他、哈波拿、比革他、亞拔他、西達、甲迦, 11 請王后瓦實提頭戴王后的冠冕到王面前,使各等臣民看她的美貌,因為她容貌甚美。 12 王后瓦實提卻不肯遵太監所傳的王命而來,所以王甚發怒,心如火燒。
亞哈隨魯王在位三年時,為他一切首領和臣僕,權貴大擺宴席。這一則是彰顯他的國力和權勢,讓那些遠方的省長和首領都到京城來,看看帝國的富庶和強大;再則就是讓王與臣僕建立更好的關係,互相的了解,減少擦槍走火的機會,讓你們都好好的效忠帝國。
宴會持續了一百八十天,可以收官了吧?書珊城的居民只能從王宮外聽見宴會的絲竹樂器之聲,恐怕是無比的艷羨了吧。宴會終了,亞哈隨魯可以說是大發善心,決定讓一切的書珊城的百姓,都可以進入王宮的園子享受宴席的滋味。
這七天和前面的一百八十天是根本無法相比,之前在王宮院內的賓客可能每天只有不到一千,可以充分享受最好的東西;如今開放讓平民入內,可能在一時之間可以接受上萬人的湧入;就算這樣,七天又能接受多少人呢?所以我認爲還是只有富有階層,那些能夠穿得起華美宴會服裝的人,才會被允許入內。
無論如何,這裡的經文介紹了王宮園內的華美,有著十分美麗的園景和裝飾,十分的賞心悅目;除了園中自有的花卉和植物、器皿,另外裝飾也用的是最好的材料,包括玉石,美麗的彩色石頭,在柱子上還繫上了美麗漂亮的絲帶,一切都是爲了讓賓客心情舒暢。
要讓心情舒暢怎麼能少美酒美食呢?文中對於美食的著墨不多,但卻花了不少篇幅來講到美酒,並且強調有足夠的御酒供人享用,只是不要勉強人喝,這一點是值得所有的中國人學習的。
講了這麼多,所要鋪墊的就是:王要王后出場露面的情事。你們想想,亞哈隨魯王花費了大量的資源、金錢,人力來辦了這場世紀盛宴,王當然是希望一切的表現都能盡善盡美;一個男人的人生圓滿,怎麼能夠沒有美妻呢,於是王召喚王后瓦提實出來見客。
因爲此書是以下一位王后以斯帖爲主角的,所以對於瓦實提王后並沒有太多的維護,但是站在王后瓦實提的角度來想一想,這原來是皇室專享王家園林,現在已有半年之久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客人;前面還好,都還是官員和貴族;最後的七天,更是滿滿的都是普通的平民。
可能王后對於這個生活環境的改變不滿,可能她從心裡就看不起那些平民,因此當王詔喚她是爲了要向平民展現她的美貌時,特別是很可能還有著裝的要求;根據其它猶太古本的記載,王是要王后僅著輕紗,帶著后冠以近乎裸體的姿態來到臣民面前。
面對這樣的招喚、她的憤怒上升到一個程度,她就直面的拒絕王的召喚。其實若不是她是那麼的憤怒,她大可委婉的用身體不適,或是飲酒過量來作爲藉口,婉拒王的召喚,相信結果就必大為不同。
王的召喚王后是否可以拒絕呢?經文中特意記載了王前侍立的太監的名字,這是塑造一種正式事務形象。或許有人會覺得:其實就是一個宴會,王要召喚王后出來現一下寶、賣弄美色,那算是什麼正式事務,並且這樣算不算是物化女性呢?
其實這就真的是正規事務,試想:外交人員出席宴會算不算是正式工作?當然是啦!瓦實提身爲王后,受萬民供養,爲的不就是讓她能夠在需要的時候能夠代表王室,不管是展示親和力或是彰顯王室的美善,那不就是她存在的目的嗎?王室人員包含嬪妃王子公主,連性命都是屬於國家的,所以也算不得什麼物化女性;而是享受了權利時就該要盡義務。
雖然亞哈隨魯王的命令確實近乎兒戲般的荒唐,但是瓦實提在這個時刻。在賓客面前公然違抗王已經發出的命令,讓王丟失了顏面,那就自然是引發了王的怒氣,以至於引發了廢后的後果,讓我們後面再來講述。